随着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蛋白质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药物的不断突破,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于疾病及其治疗的认识。21世纪的药物研究发展模式己由传统型的新药开发的 “单一” 模式逐渐转变为包含药物传送系统 (Drug Delivery System,DDS) 齐头并进的 “复合” 创新模式。可预见的是接下去纳米复杂结构制剂药物将迎来了巨大的市场和技术挑战。国家科技部门认识到解决高端制剂产业化的共性关键技术,提高药物安全性、有效性和顺应性是迫切需要攻克的技术难点,为此 “医药高端制剂与绿色制药” 被纳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之一。
浙江加州国家纳米技术研究院纳米药物课题组(ZCNI NanoDrug Platform)基于上述科学问题和国家创新需要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凝聚专业的研究梯队,建立以开发创新性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复杂制剂的临床转化研究平台。课题组负责人徐宇虹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纳米复杂结构制剂药物研究专家、国家杰青获得者,在复杂注射剂药物研发和生产上造诣颇深,参与我国多个已上市复杂注射剂药物的技术评定。在徐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已招收博士后、博士、硕士共13名,毕业10名。平台拥有多个学科如生物医学、纳米材料、化学、药学等交叉研究的科研团队,由纳米材料学、生物药学、生物大分子制剂学3个科研小组组成。课题组成员通过发挥自身技术特长,实现多学科融合和自主创新,深入挖掘药物作用靶点,以自组装脂质体结构为核心的系列制剂新技术,对成药性有局限性的药物进行产品跟新换代。 同时,课题组广泛与国内外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在技术上运用一系列现代分析方法考察纳米药物的各种理化性质,通过处方前研究、制剂处方工艺开发和优化、分析化学研究、药物稳定性考察、临床试验用制剂的批量生产和CMC优化,深入理解药物在多种条件下的固有特性,以选择最佳理化形式,进行最优化的下游处方及新药开发。课题组已经成功对阿霉素、维A酸、伊立替康、达沙替尼等难溶药物进行了高效载药,载药率达到80-90%,极大地提高了给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其技术水平在国内属于领先。同时课题组致力于运用纳米技术的RNA干扰疗法、肿瘤干细胞治疗和疾病免疫治疗研究。集合纳米靶向、精准医学、免疫治疗先进技术方法,在精准医学指导下,以纳米靶向为工具进行免疫治疗的药物和技术开发,架起药物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桥梁,最大程度实现病人个体化治疗(therapeutics)及疾病诊断(diagnostics)。
|
||||||
主要科学家 |
||||||
Michael Phelps教授:
徐宇虹教授:
Hartmuth Kolb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