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州国际纳米研究院

     为了促进生物科学研究者及时掌握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前沿领域的内容和进展,并对正在以每14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的生物学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地搜集、管理、处理、分析、注释, 浙江大学已成功举办了25期“基因组科学”研习班。深受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学员高度好评。
     研习班聘请杨焕明、于军、郑树、林标扬、胡松年、薛庆中、徐宇虹等教授担当主讲教师。主要介绍基因组科学的最新进展(基因组学基础及概论;基因组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思路及进展; EST、SNP、基因芯片、分子影像等技术专题讲座; 蛋白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导论及数据分析;基因组学在医学、农学中应用等)并结合教授们的科研工作,分别讲解在医学、农学、微生物等领域具体的应用实例。

    数据库搜索和实用工具操作的培训,包括1.基因组数据注释和分析; 2.核苷酸序列分析;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分析; 4.芯片数据的基本处理和分析;5.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 6.系统生物学软件实习-网络结构显示与分析。由研究生负责上机实习指导,每个小班都配有4位辅导教员。
     培训班提供相关的参考书、补充教材和光盘,可供学员们今后复习巩固。
     培训对象为从事生命科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及研究生。
     热烈欢迎有志或有兴趣学习基因组、蛋白质组、系统生物学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师及研究生,前来杭州参加“基因组科学”研习班。

 30期学员感想

30期学员来信:

外行人的基因组“科学之旅”:
    《60位巨人看未来》(The Way We Will Be 50 Years From Today)一书中,200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马歇尔(Barry Marshall)教授在名为《澳大利亚的一个周二》( One Tuesday in Australia)中描写道:周二早上七点,音乐随着我今天的心情自动响起,我起身,摇摇晃晃地走进洗手间小便,看着尿液流过位于洗手间一侧的尿液诊断仪。马桶上方安装了平面电视屏幕,正播放着早间新闻,屏幕内的一张图表显示我现在的身体状况,提醒我今天应进食的类别与含量......
《即将到来的生物科技时代:全面提示生物物质时代的新经济法则》(The Coming Biotech Age: 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买来也有些年头了,最近注意到本书作者曾指出:在工业时代我们征服了空间;在信息时代我们征服了时间;而在生物物质时代,我们征服了物质。生物科技及其商业——即生物物质时代,将作为经济的新引擎而超越信息时代。预计到21世纪中叶,所有公司都会变成生物物质公司,生物物质经济将比以往任何形态的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具渗透性,更强有力。
一面是美好愿景的呼唤,一面是震聋发聩的警告。作为本科专业计算机、硕士专业工商管理的IT从业人员,不能再对生物科技无动于衷了。正好发现身边就有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联合主办的“基因组科学”研习班,已经办到第30期了。相比IT、管理领域讲座论坛的高收费,“基因组科学”研习班一周时间学费才2千多元,近乎公益科普了,因此以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鉴于自己对生物领域的一无所知,开始时期望值自然是不高的,只是报名后,倍感意外的情况就接连出现了。
首先,名额基本靠抢。一般培训班都会担心报名人数不足,但这个研习班的报名需提前好几个月,动作稍微慢一点的就只能等下一期了。第二,学风极其端正。已经习惯了会场上的手机铃声,也已经习惯了提前溜场。这个近150名学员的班,从早上8:30开始一直到晚上21:30、甚至23:00,没有手机铃声打断,没有一个提前溜号,听课时没有一个打瞌睡(除了我自己),这让我非常震憾!这样一批求知若渴、严谨认真的未来科学家,让我看到了科技的未来。与这批同学一起听课,让我改变了平时的浮躁,对我是一次人生洗礼。
第三,师资阵容超强。能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文章,水平可想而知吧,这样一流的老师也能来到我们的课堂,为我们传播最前沿的知识。另外,不得不特别提起的、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德高望重的郑树老师。郑教授,1931年生,在担任十几年的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后,仍能走在科研的最前研,从外科医生到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肿瘤研究的国际权威,2010年4月15日,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关于国际肿瘤基因组计划的专题报道,文章的署名作者中就有郑教授的大名。郑教授说她跨越多个学科学习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好奇,她认为既然她能掌握新的生物信息学、年轻人就更应该能够快速掌握新的学科。郑教授是一直连续站着给我们讲课的,她说她硬朗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得益于平时的锻炼,她勉励年轻的科学家不要忘记锻炼身体。
还有,更高愿望和期待。研习班负责人、为学员忙前忙后的陈爱华老师,竟然是位浙江大学退休教授。课外交流时了解到,陈老师不仅时刻记挂着“基因组科学”研习班的事情,她还一直牵挂着“科学从娃娃抓起”的事,她反复讲到这也是杨焕明等很多院士非常关注的事。由衷感谢老师们为科普所作的贡献,我们也要以老师们为榜样,抓紧学习、多做贡献。

 29期学员感想    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纳米研究院举办的第29期“基因组科学研习班”,短短的几天收获很大。研习班的课程设计合理、内容涵盖了当今生命科学的前沿,又非常实用,适合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和提高。
    授课的老师非常认真,既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让我们感受到名校大师的风范,他们不愧是研究基因科学的高手。
    实习课的年轻老师备课认真,授课效果好,有问必答,讲解清楚;使我们领略了名校高材生的风采。
    学习期间我们自始至终都得到了陈爱华老师的照顾,由于她辛勤的劳动保证了我们的学习生活非常顺利的愉快。
    衷心感谢纳米院的老师、同学和所有的工作人员,祝“基因班越办越好”!

29期学员感想:

 28期学员感想

来自上海交大学员学后感:

    在古树林立,微波荡漾,幽静典雅的华家池畔我们接受了由浙江大学组织的为期一周的基因组学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这次学习,感觉收获很大。特别是对那些以前以生物实验为主的学员,大大补充了很多以前缺失的基因组学知识。大课堂中授课老师所说的每个知识点,都是非常实用,都是珍贵的经验点。反映出授课老师不仅具有科学家的细心严谨,而且也具有乐于传授知识的爱心和自信心。实习课上的主讲老师,对软件的讲解也是非常的清晰明了,富有逻辑。实习辅助老师也能非常热情全面地回答学员的各类问题。此外,培训班的组织者陈爱华老师,不仅热情帮助学员解决生活上的各类困难,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跟班听课,主动征求反映。对于建设性的意见,马上联系授课老师,及时更改,尽可能满足学员的求知需要。
    希望这个班继续紧跟国际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知识,使其成为中国基因组学及相关知识的高级充电平台,祝培训工作越办越好。

其他回信:

    我们是浙江大学基因组研习班28期的学员。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事的职业和各自的专业均与生物学相关,大家在培训班上聆听了诸位知名专家教授的有关生物学科前沿发展的学术报告,不仅学到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信息学以及如何发表SCI论文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流程,培训班还设置了上机实验课,一步一步教我们初步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生物学软件,并上机实际操作。
    各位授课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精彩,使学员们收获不小,所学理论知识可指导今后科研工作,每位老师都非常认真地回答各位学员所提出的各种课程相关的疑问,还尽力帮助学员解决各自科研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最后还发放给大家各位老师的授课内容以及上机实验课的详细内容,使每个学员回去之后能够随时复习,付诸实际应用。
    感谢浙江大学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举办的此次培训班!
    特别提出感谢的是广受大家喜爱的培训班管理组织者陈爱华老师,她在百忙之中不遗余力帮助每一个学员解决各自的实际问题,满足学员们提出的学习与生活上的各种要求,再次提出感谢!

                                                28 期 部分学员 2009.8.27

    在此培训班所学习的很多知识对我今后的帮助很大,特别是上机的部分,解决了我自己摸索很久都没有能完全弄懂的地方。希望你们的培训班越办越好,同时我也会大力的向我的朋友和同事推荐这个班。

    感谢浙大“基因组”培训班会务组特别是陈爱华老师在七天的时间里给我们生活上细致的安排,尽管学习紧张,同时也充满乐趣,让我们感受到了杭州人们的质朴和热情;感谢各位授课老师包括上机实习指导老师对我们认真的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浙大务实、严谨的学术气氛。
    祝会务组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谢谢!非常感谢“基因组”培训班的全体老师与相关工作人员为我们学员提供良好的教学与服务。尤其感谢陈爱华老师的辛勤工作!

    此次学习很有收获,非常高兴有这样的研习班,我是从宏观研究走向微观研究的,在这次学习中掌握了几种好用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分析方法,觉得很有用处。感谢有胡松年、于军老师等这样一批致力于在全国推广基因组知识和研究分析技术的胸怀宽广、具有远见卓识的能人,感谢陈老师的热情组织,也很感谢实习课上提供热心帮助的研究生们!

    祝你们生活愉快 身体健康!祝我们国家的基因组研究事业日益壮大!

    感谢陈老师及浙大各位老师的关照,以后有机会再向你们请教啊!

    图像技术真是高超,大开眼界。多谢!

 25期学员感想来自昆明医学院学员学后感:

    我是一名临床医生,为肿瘤专业,2008年12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第25期基因组科学学习班,这一趟真是没有白来。在学习班来自北方基因组和浙江大学纳米研究院的资深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以及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全新理论和宝贵经验。这次来浙大学习,也是带着我们的研究课题而来,因为我们的课题涉及到基因组和蛋白组学任务,在实验展开时,碰到了一些技术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培训班以及合作伙伴。在培训课上,老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对学院的具体科研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答疑,解决了我们很多实际问题,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在书本上和网络上是根本查不到的,这也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东西,另外这里的陈老师为了学员们的学习生活等后勤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也真心感谢陈老师。学习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班不仅给我们带来知识,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老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热心帮助的激情,以及浙大老师们对我们的热情,谢谢!

 22期学员感想    我是解放军总医院的一名学员。参加了浙江大学加州纳米技术研究院举办的第22期“基因组学”学习班,我感觉不虚此行,我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希望能给后续有志于紧跟科研前沿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我之所以来浙江大学纳米技术研究原参加培训班,主要是因为了解到培训班已经举办了20余期,我想,能够如此频繁举办,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培训班受欢迎,二,举办这么多期,肯定内容及培训方法会不断改进。事实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原计划70个人的培训班,最后扩增到120名学员,充分说明了培训班受欢迎的程度。紧张的7天学习结束了,我总结该培训班有如下特点:
     一、授课老师均为活跃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并且均为该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人物。于军、林标杨、胡松年、郑树、薛庆中。。。。。。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研究领域;他们有综合的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手段如基因组测序、EST测序、基因芯片、高通量第二代测序技术、二维电泳、MALDI-TOF/TOF,ESI-MS/MS,LC-MS/MS,激光显微切割等。他们对生物信息学领域的软件应用及各类数据库的特点有独特的认识。正是如上原因,我们在听理论课时能够站在一个个制高点,眼界顿时开阔,我们得以从教授的研究体会中综合各种高通量技术的优缺点;授课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学员们把各自心中的疑问拿出来讨论,无论是实验的设计,实验手段的选择,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这种讨论让人受益匪浅。
    二、生物信息及软件实习课均为活跃在一线的研究生,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所讲的软件涵盖了从单个基因分析到基因芯片数据及蛋白质谱数据的分析和统计。包括基因序列比对,进化树绘制,同源性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功能预测,基因芯片数据分析及统计、蛋白质谱数据分析及统计、系统生物学软件的应用等等,所授课的软件均非常实用,功能强大。能给科研设计带来极大的方便和创意。
    三、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上午8:30-11:30.。下午1:30-4:30。晚上6:30-9:00。主办方深知来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目的性都很强;并且7天时间对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各个行业的研究者是宝贵而且难得的。许多授课老师也说:大家是掏钱来的,我们要把尽可能多的知识让大家知道,这其实就是主办者高度责任心的体现。课程结束时,大家虽然觉得有些累,但大家的内心感受是相同的,概括起来就是“不虚此行,收获颇丰”。
    四、学习环境优雅,后勤保障有力。浙江大学华家池小区风景优美,清净宜人。伙食采取自助餐形式,菜的品种丰富,味道鲜美。经常能够看到女生们端着一大盘岗尖岗尖的菜大吃特吃。。。。。。。,
以上都是优点。陈老师您让我们提一些改进措施。我心中的感觉是:软件实习课时间仍显太紧凑,如果能够多一天软件自由实习与提问,就更完美了。。。。。。
    7天的学习结束了,实验合作和交流正在展开中。。。。。。这段珍贵的时光将永远留在我心中。谢谢老师们,你们的精心授课,平等交流。。。。。。,谢谢您,陈爱华老师,开朗、体贴,无微不至。。。。。。

 20期学员感想

20期培训班学员来信

    我非常荣幸参加了由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纳米技术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20期基因组科学培训。虽然天气炎热,但学员求知的劲头仍然高涨,找到作为一名学生的感觉,早早地去教室占座位,这和 授课教师以及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基本上涉及当今生物学前沿领域;主授教人员基本上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位老师毫无保留的回答学员的问题。学习时间仅仅6天,但日程安排紧,上午、下午、晚上安排讲课或上机,知名科学家及其讲授内容都按通知上的内容进行;上机实习手把手指导,确保学员学会应用。通过这次培训,我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系统生物学等方面都获得了最新前沿进展,开拓了科研思路,我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科研中,遇到难题和教员拓展学术合作领域。
     这次研习班不仅学习了业务知识,还学到了陈老师认真负责的精神,组织工作有序,后勤服务等安排较周到。
     最后祝基因组培训班越办越好!

?? 此致
敬礼!

山西医科大学20期学员
2007.9.1

 17期学员感想

17期培训班学员来信(1)

    2006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基因组科学第10期(总第17期)高研班,课程内涵较深,很全面,培训时间虽短,但收获颇多。
    “华夏生骄子,共创千秋大业”,在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基因组科学高研班已经成功地举办了十七期。这里有着雄厚的实验基础和优秀的科研人员,有幸来这里学习,置身于这里的科研气氛,感触颇深。
    杨焕明教授主讲的基因组学概论对物理图谱遗传分析基因定位与克隆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很全面的论述,使我们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了全面的认识。
    胡松年教授讲课幽默风趣,绝非照本宣科式的枯燥和死板,他将自己多年的实验经验毫无保留的,无私的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这种无私的精神真的让我们非常感动。
    “生物信息学让我们聪明”,郑树教授的这句话让我们感到生物信息学巨大的威力。的确,随着生物信息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工具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认识世界。在这里学习,我们可以遨游于这一新的领域。
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班为我们领航,走进生物信息学的大门,让我们从新的思维审视我们的研究领域,用新的方法解决我们的课题。
    提一点意见 1.能不能根据学员的专业分成几个小班(比如医学,植物,动物),分别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主讲,增加针对性。2.在课程安排上能不能安排的松一些,让我们有时间消化课堂上的内容。
最后要感谢陈爱华老师,陈老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十分负责,工作细致,待人乐观和善,在此向您表示感谢。哀心希望研习班持之以恒的办下去,并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XXX ,XX
南京XX大学
2006.5.10

17期培训班学员来信(2)

沃森学院:

    我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次的培训是从网上获知的信息,于5月5日-5月12日参加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习班的学习。一个星期的学习,让我感慨万分!体会如下:
    1.基因组科学研习班的教学质量和过程是一流的。
由著名科学家杨焕明、于军、胡松年等专家亲自授课,达到有求必应,认真负责的教育水平。
    2.研习班内容新颖、题材丰富、风格独特。
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基因组研究水平和现状进行了分析,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对今后工作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具体专业或课题下的进展思路。理清了思路。
    3.研习班老师认真和执著的精神给我鼓舞很大。
从科学实验→整理分析数据→转化知识经验→受益于人。经验的总结压过一切力量,这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我不仅学到了知识和经验还从中树立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4.上机实习-学以致用。
充分利用时间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加以实践,不能说都学会了,但起码已搞清楚该怎样利用网上资源、分析数据。
    5.研习班的管理得当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领导有方,组织严密,能落实到人,井井有条。更是后勤工作值得一题,从吃、住、学、娱乐的一条龙服务是不错的,我很满意。
    6.研习班不仅开阔了知识面,而且让我结交了很多兄弟院校的老师和朋友。
等于说是一次很好的学术交流,能够把现有问题拿出来分析解决。另今后我们都有一些潜在的问题还等着大家分析解决呢。
我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我要把沃森的这种培训班的情况和势力向我的老师、同学们好好汇报一下,争取让更多的同志到沃森来学习提高。感谢你们!祝你们学院越办越好!

    此致
敬礼!

17期学员:XX
2006.5.11

 2005年12月7日结束的(8期/总15期)学员来信选登:
浙江大学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

    值此秋冬交替之际,我带着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的难题,怀着无限的期待,不远万里来到杭州,参加了贵院主办的第八期(总第15期)基因组科学高研班,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不可估量。
1.本次基因组科学高研班内容精彩丰富,既有宏观的战略性研讨,又有实用的操作性演练,囊括了当今基因组科学、生物信息学和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
2.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和互动式的实践模式,为学员和主讲人员提供了充分的平等的交流空间。
3.科学严谨的课程和实验安排,适合于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技术层次的科研和教学人员。
4.杨焕明教授、于军教授、胡松年教授、尤其敏教授、丁佳逸教授等专家、学者独特的科学理念、敏锐的科学思维、客观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对科学的奉献精神,以及精湛的技术和巧妙的构思等,无不为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最后,感谢陈爱华老师十分细致的会务工作。

    此致
敬礼!

基因组科学第八期(总第15期)高研班学员
XXX 研究员
XXXXXXX大学
2005年12月8日

 7期/总14期来自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学员来信说:

 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参加14期研习班体会:

    今年暑期,有幸报名参加了浙江大学沃森研究院主办的浙江大学第七期基因组科学高研班学期,时间虽短,但收获不少,真正起到“充电”作用,对于我从事高校的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回顾一周的学习,感觉很多,其中感触较深的是,这次办班有以下特点:
1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基本上涉及当今生物学前沿领域。主授教人员基本上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对科学贡献精神和渊博的知识,深深铭刻在每位学员的心中。
2严格按教学计划进行,安排严谨,井井有条。
3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除用多媒体教学外,主授人员能很好地组织讨论,回答每位学员提出的各种问题。
4修课期间,组织者对学员的住宿安排较好,使每位学员有充沛精力投入紧张的学习。

陈老师:

您好!
     我已于9月2日晚平安返回北京,谢谢您在此次学习班期间对我的关照!按照您的要求,我将自己 参加此次学习的感受向您汇报一下.
     本次研习班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非常有收获,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感受,同时我还听到许多学员都这样说.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我想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有关:

(1)授课老师的敬业精神.比如杨焕明教授,胡松年教授,郑树教授.尽管他们的工作非常忙,但听他们讲课,我能感受到无论在备课,还是在讲课时他们都非常严谨和认真,这种言传身教只有多年始终敬业的人才能给出的.

(2)讲授内容新.比如杨焕明教授,胡松年教授,尤其敏教授讲授的内容.由于这些教授本人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或处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所以他们讲出的东西就有血有肉,绝非照本宣科式的枯燥和死板.

(3)课程安排紧凑.我参加过许多研习班,这是我经历过的安排最紧凑的研习班,上午,下午,晚上都安排上课或上机,不安排一天休息或旅游,我的同事不相信在杭州举办的研习班不安排旅游,但事实就是这样,这个班就是要大家学到知识,非常实在.有的学员对我说,他们只是在准备考研时才这样用功过.说归说,累归累,大家还是都坚持下来了,收获自然也就得到了.

陈老师:

您好!

    十分感谢您的精心安排与细致照顾,让我在这次研习班学习中收获不少。总体来说,这次研习班的教学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学习强度大,但安排紧凑,内容丰富详实,使我们在短时间全面接触基因组前沿动态,了解最新基因组研究方法。学习中,感到思路更加开阔,在自己学科研究中有了新想法、想认识。上机实习更是针对强,讲解生动,真正做到一人一机,学以致用。同时还感到,这次研习班组织工作有序,后勤服务等安排较周到,使我们能专心学习,提高效率。

 5期/总12期来自浙江医学科学院的学员来信说:

陈老师:

您好!

下面是我参加第七期基因组科学高研班的一点体会,仅作参考。

    您好!我是基因组科学5期/总12期的学员,来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我将自己在华家池培训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体会简列如下,作为教与学的一种反馈,希望将来可以有更好的交流。
    于军教授的博学让人钦佩。他对一些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的辨析,基于开阔的思维和对数据的深刻理解,吸引我重新思考,对生命活动有了新的认识。
    我常常面对的问题是对研究领域提不出问题。我把申报课题看成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于军教授对当前生命科学重大问题的剖析使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听课过程中,我将自己参与的课题不断重新分析、重新组织,对生命过程的理解不断迸溅出新的火花,获益匪浅。
    杨焕明教授神采飞扬的演讲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对科学的理念,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方向,科学家的良心等等问题,杨焕明教授点燃了我思维的火花,引导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胡松年教授谈到测序工作中的困难,让我体会到他在解决问题时扎实的工作方式和态度。一步一步推进实验进程,不要让数据在某一环节之后成了断线的风筝,才能保证结论的质量。
    郑树教授让我看到一颗科学常青树。她所谈到的一级预防的重要性,让我产生了共鸣。作为一名环境卫生科研工作者,我将努力填补这方面的数据空白。
    整个培训计划非常系统,主题明确。大科学家构架起理论框架,剖析当前难题,指引未来方向;研究生们传播实用技术,同时对他们自身也是很好的锻炼。
    听课过程虽然辛苦,也充满了思考的乐趣。首次听课下来,头感到热乎乎的,似乎思维的火花已把脑海煮沸。
    之江校区充满着灵气,东方冷泉港散发着优雅,科学精神让人心潮澎湃。
    陈老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十分负责,工作细致,待人乐观和善,在此向您表示感谢。
    祝愿华大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5期/总12期来自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的学员来信说:   现谈一点体会和建议。
1、参加这次研习班主要收获有:一是学习了解掌握了文献检索方法工具及统计软件;二是了解了我国在人类和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成就以及应用前景,开拓了眼界;三是了解了大科学家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利于我们以后科研水平的提高。收获很大。
2、此次研习班有几个特点:一是日程安排紧,上午、下午、晚上安排三场讲课或上机,研习实打实;二是教程不缩水,原来通知上的科学家及其讲授内容都按计划进行,毫无虚假;三是一人一机,上机实习手把手指导,确保学员学会应用。总之,本次研习班讲求效果和效率,是十分难得的。
3、提一点建议:一是如生源有保证,可否在办班时注意学员对象面的选择,医学或农学可在不同班级中有所侧重,讲课时综合内容可不变,但可适当增加有关专业应用方面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吸引相应专业的学员参加,同时也有利于学员间的交流。二是本次研习班的伙食蛮好,但住宿的房间有股潮气,请提请店方改进。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5期/总12期来自中山大学的学员来信说:   首先十分真诚的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并祝贺第5期基因组学培训班取得圆满成功!
    第5期基因组学培训班取得成功,缘于几方面有利因素:(1)参加学员的总体素质都较高。从教授、副教授到青年教师和研究生,都是已经具备较强的专业训练背景的科研第一线的有生力量。(2)培训班安排在春节假期举行,大大方便了学员的时间安排。(3)培训班学习时间紧凑内容丰富,教务安排周详,各方面准备充分,后勤服务周到。这样高质量的组织管理,保证了全体学员们获得良好收益。我们全体学员由衷地向您并通过您向全体教官们表示真挚的敬意和感谢。
以往(5期/12期)培训班成功举办,逐渐奠定了"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系列培训班"品牌。每期报名者众,在名额有限情况下,您能优先接纳我带着研究生来参加这样的品牌培训,感到很荣幸。我个人在这次培训中,取得了多个方面收获:
1、作为一名教师,我能够直接将培训内容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去,方便许许多多的学生们。
2、作为一名研究员,我在这里获得了最新前沿进展,与教官建立了个人友谊,具体拓展了学术合作领域。
3、作为一名老学员,我从教官们的精彩、真诚、专业、深刻的讲演和示范中,学习到了做人做事做研究的新素养。
    我将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关注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及其系列培训班的发展,乐意向同事和学生们推荐。并争取某一天有机会以"教官"身份重返系列培训班,汇报我们的研究工作进展。
    祝沃森基因组科学研究院及其系列培训班越办越好!

33期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学员来信说:

陈老师,您好

     首先,非常非常感谢您们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您们辛苦了!
     参加这个学习班,使我获得了远远超出预期的收获。现在总体评价一下对这个学习班的感受。

1.组织工作:细致周到。陈老师从最初的email联系到课程进行中的关照提示,每样都做得非常到位,真的太棒了;
2.课程安排:紧凑合理,使学生在短短的7天时间内将知识积累最大化;
3.教师授课:准备充分,授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特点,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两个字,“精彩”。特别是于军老师的博学睿智和胡松年老师的幽默亲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课程真的还没听够,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
4.上机实习:研究生的授课也异常精彩,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充分的耐心让人感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也说点不足吧,目的是能使我们的学习班办得更好
1.个别课程内容有重复,还有待今后的组织协调;
2.计算机设备略显落后,当然,改造起来会很困难,需要消耗很大一笔资金。希望不远的将来,会更好。

     最后,献上我诚挚的祝福,希望培训班越办越好,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工作进步,身体健康!

    学员们还对培训班策划和会务组织者所付出辛勤劳动及上课老师表示真诚感谢!哀心希望研习班持之以恒的办下去,并越办越好。